根据上面的约定,对企业工作流程重构的问题主要从两个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。一个是站在上游企业(如供应商)的角度观察接收来自用户(顾客)或下游企业(如制造商)的订货需求的业务流程的变化,即供应商-制造商关系; 另一个是站在下游企业(如制造商)的角度观察向上游企业(如供应商)提出要货需求的流程变化,即制造商-供应商关系。因此,讨论的重点是一个企业的输入和输出两个接口衔接端点的情况。
绍兴物流基于传统管理模式的企业业务流程模型,一般环境下的企业间完成供需业务的流程模型如图11-11所示。为了便于问题的讨论,我们对企业间的业务流程模型做了一定程度的简化,着重研究企业经营中的某些典型业务,比较不同业务流程下的交货周期、生产成本及资源利用率等问题,从而揭示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业务流程重构的重要性。
首先,让我们考察企业从了解用户订货需求、接收用户订单直到形成生产计划这一阶段的业务流程。正如我们所知,用户的需求信息,如提出某种订货,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电话、传真、信函或者直接派人洽谈将信息传递给企业。当然,也有些企业是自己通过市场预测和市场调查了解用户需求。这些订货需求信息,如品种、数量、交货期等先由企业的销售部门接受处理,签订好合同后,再按流程传递到生产管理部门。生产管理部门接到任务后,再制定生产计划、安排生产任务。如果仓库里有存货,则可直接发给用户。如果没有库存则要根据计划组织新的生产,经过加工、装配、包装、入库等一系列工序后,再将完工信息反馈给销售部门,最后发给用户。从这个简单模型可以看出,一笔业务要经过多个部门,而且在每个部门内还有多道工作,因此完成一项用户订货的周期不仅与生产周期有关,而且与整个流程的各个业务点上所消耗的时间有关。
其次,让我们考察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流程关系,着重考虑生产部门-物资供应部门-供应商-制造商这一阶段的工作绩效。在一般的情况下,现行的这一阶段的业务流程是:首先是生产管理部门根据销售部门传来的指令,制定生产计划并提出物料需求申请,然后交由物资供应部门审查并制定相应的采购供应计划,最后再由采购供应部门向供应商发出采购订单(原材料或配套的零部件)。供应商接到制造商的订货信息后,即组织物资供应。制造商接到供应商的货物后,进行验货和办理入库手续,然后再由制造部门按生产计划领料进行生产,最后再把完工产品发给用户。如果制造商有现有库存,则可直接从仓库中将货物发送给用户。在现有技术条件下,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通讯手段主要是电话、传真、信函或直接派人出差,因而一般花费的时间较多,生产提前期较长。生产提前期长的结果之一是增加了生产与采购过程的不确定性,因此,在实际工作中,为了避免发生缺货情况,采购部门常采用扩大采购批量的方法增加安全系数。虽然安全性增加了,但企业也为此垫付了大量的流动资金,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。
业务流程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。但是,现实中的企业不可能对每一种可能的业务流程都进行实际验证,因为那样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,而且现实中的市场竞争也不允许企业去做这种试验。因此,为了对该业务流程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,避免企业在实际运行中出现问题,目前较多的是采用计算机流程仿真软件对各种流程进行仿真运行,从仿真运行的统计数据评价哪一种流程更好一些。本书介绍的不同业务流程绩效的比较分析也是采用这种方法。